2020年03月10日10:2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春來江水綠如藍。早春時節的怒江大峽谷,江水清澈,山石聳立。位于峽谷東岸的云南怒江州福貢縣匹河鄉三瓦村里,最后5個貧困戶,也已經拿到了新房子的鑰匙。他們即將離開生態脆弱的大峽谷,去搬遷安置點開啟新的生活。
紅彤彤的獨龍江草果成了云南怒江獨龍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黃金果”。 光明圖片
“我們村委會已經脫貧,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沒有人返貧,全村只有5戶還沒有脫貧,現在他們已經拿到了易地扶貧搬遷點新房子的鑰匙,很快可以全部脫貧了?!比叽妩h總支書記斯春梅說,村里易地扶貧搬遷去年就安置了319戶;為增加群眾收入,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安置點生產棒球和民族服裝的扶貧車間正常運轉;同時,村里幫助村民聯系務工事宜,至今已經有157人外出工作。
一個三瓦村的脫貧歷程,剛好涵蓋了怒江乃至云南的主要扶貧方式:易地搬遷、產業脫貧、勞務輸出。
3月5日,福貢縣在縣城下娃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舉行集中搬遷入住儀式,來自全縣六鄉一鎮的448戶搬入新房。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怒江州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達10.2萬人,目前正分批集中搬遷入住,3月底將全部搬入新家。與此同時,怒江州選派了800名優秀干部,組建“背包工作隊”,全面開展“背包上山、牽手進城”行動,幫助群眾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在貢山縣普拉底鄉咪谷村,村民李王子的生活,因為紅彤彤的草果發生了改變。11年前,李王子開始種植草果。去年10月,他在怒江州首屆“草果王”評選比賽中摘得桂冠。僅草果種植一項,去年給他帶來了6萬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怒江州已種植草果110萬畝,成為全國草果核心主產區。2019年,怒江州草果鮮果產量2萬噸,產值超過2億元,幫助4萬貧困人口脫貧。
以草果為主的綠色香料產業,已經成為怒江帶動群眾脫貧的重要綠色產業。而怒江的草果脫貧經,也成為云南貧困地區依靠綠色產業脫貧的縮影。
為通過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怒江州在怒江和瀾滄江峽谷兩岸開展“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通過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全面治理生態“傷疤”、破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就業發展難題。
作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三州三區”之一的怒江州,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大峽谷內響起的脫貧攻堅戰號角,也堅定了整個云南脫貧攻堅戰的信心。2019年,云南全省實現136.8萬貧困人口凈脫貧,33個貧困縣申請脫貧摘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解決。目前云南省對未摘帽縣和剩余貧困人口超過5000人的15個貧困縣進行掛牌督戰,并延伸到貧困村和11個萬人以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集中力量攻克最后的深度貧困堡壘。
在發起脫貧攻堅總攻的關鍵之年,從怒江大峽谷到三迤大地,都已看見了勝利的曙光。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0日 07版)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從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城出發,翻越連綿陡峻的高黎貢山,中午時分,抵達“原始秘境”——獨龍江鄉。2018年,獨龍江鄉建成了400千瓦柴油發電及200千瓦儲能系統,實現水電、柴發、儲能多能互補的微型智能電網,為獨龍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云南省福貢縣 怒江大峽谷深山處的馬吉鄉馬吉米村里 多少年來 溜索一直是當地人唯一的交通工具
秋收季節,李興光和妻子每天早早地離開雙拉安置點新屋,騎摩托車,過鐵索橋,至怒江對面山腳,停好車,爬上山,收割玉米、草果等?!薄 【嚯x李興光家不遠,有塊平地,建了一排磚瓦房,房頂寫著“雙拉村嚇卡小組活動室”。
自打成年后,窮怕了的傈僳族漢子余友鄧有一個夢想——走出阿地馬底,逃離苦日子。從“阿地馬底”到“阿路底”,余友鄧和村民們從“苦日子”走向了“好日子”。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月14日攝)。
新華社昆明6月29日電 題:溜索、吊橋、托坪大橋:三座橋見證怒江小山村發展變遷 ”和建才感慨道,溜索、吊橋、托坪大橋,這三座橋見證了村里的發展變遷,也將見證托坪村更美好的未來。
在依陸底安置點里的棒球車間,數十名傈僳族村民圍坐桌前,穿針引線,轉眼縫制出一個個白色的棒球。怒江有3萬名貧困群眾當上了生態護林員,戶均年增收1萬元,帶動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該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昆侖山環抱,因偏遠、自然條件貧瘠,成為新疆南疆四地州脫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2019年,他牽頭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帶領6戶貧困村民一起經營牧家樂,合作社里的貧困戶每月都有了穩定收入。
1月14日中午,在一間別致的竹樓小院內,院子主人王戰榮正忙碌地迎接著客人。王戰榮是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巴坡村村民,從部隊退伍的他也是村里的武裝干事。王戰榮的“草果園農家樂” 獨龍江鄉地處滇藏交界處,是獨龍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心鄉前進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慕海軍(右)、工作隊隊員韓明祥(左)和69歲的脫貧戶楊雙交流(2020年1月4日攝)。新華社發(楊雪輝 攝)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木加甲村村民迎來草果豐收(2019年10月28日攝)。
70年,從刀耕火種、打獵為生到成為種植養殖的行家里手;從最初的不敢與外界打交道,到大大方方做生意;獨龍江鄉全鄉去年才開始試種的5畝黃木耳,也選擇在迪政當村的田間大棚里種植,運用的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