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4日20:02 來源:瞭望周刊社
扶貧產業應質效雙提升,生命力旺盛,扶貧才可長久
不斷延伸扶貧產業鏈,保證產業扶貧健康發展、保障穩定脫貧、做到持久致富
一條條縣級“5+2”、村級“3+1”的特色產業線,一片片開花結果的扶貧產業園,編織起產業扶貧大網。當前,全國貧困地區累計建成10萬個以上各類扶貧產業基地,已有超過90%的貧困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攻堅之年,不斷壯大的新產業新業態,正在助力貧困群眾通過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夢。2019年,貧困地區特色種養業和電商、光伏、鄉村旅游等產業扶貧新模式快速發展,帶貧益貧機制初步建立,超過70%的脫貧戶得到了產業扶貧支持。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能否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上項目攤大餅?如何能夠避免同質化低效競爭?怎樣完善產業脫貧長效機制,持續為貧困地區發展和百姓生活注入動力?這是脫貧攻堅中“含金量”最高的考題。
抓牢產業金鑰匙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出臺多項綜合舉措,助力各地扶貧產業發展:
吉林發展以休閑旅游農業、農村電商和光伏產業為主的新興業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30萬人,人均增收1560元;廣西河池發展核桃產業,不僅改善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還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四川金川縣角木牛村立足當地自然條件,發展花椒、小水果、道地中藥材種植,生豬養殖等產業,形成“一社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能否真正讓當地及貧困群眾受益,已成為評判扶貧產業是否選對選準的重要標準。
一些貧困地區經濟尚不發達,但發展特色產業潛力巨大。各地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將當地資源稟賦轉化為脫貧財富,做大做強扶貧產業。
原州區的冷涼蔬菜,西吉縣的土豆、艾草,彭陽縣的山杏、菌業,涇源縣的苗木、草畜,隆德縣的中藥材……多年積累的生態紅利,令曾經貧窮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催生一批綠色產業。
僅在固原市,當地通過建設100多個“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試驗示范園,就在17萬余畝土地上試種300多個品種。蘆筍、大果榛子、蜜脆蘋果、俄羅斯沙棘等之前從未在固原出現過的高附加值經濟作物正在形成規模,令不少貧困百姓從中受益。
如今,“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等多種模式的探索、實踐,助力扶貧產業更好發展。
內蒙古興安盟通過成立國有扶貧開發投資公司,統一管理產業扶貧項目。在科爾沁右翼前旗平安村,一座上下兩層、1200平方米的電商服務中心拔地而起。中心由旗里一家扶貧開發投資公司協助當地利用150萬元扶貧資金設計和建設,所有權歸平安村,目前由村里一家種植合作社經營。按照投資公司、平安村、合作社簽署的三方協議,從第1年至第10年,合作社每年要付投資公司租金,從第6年至第10年,合作社開始回購項目,第10年回購完成。
興安盟扶貧辦主任陳延成認為,這種管理模式有三個好處:一是當地產業得以壯大,并形成10年期長效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二是扶貧資金使用一圈后,可連本帶息收回,繼續設計項目,發揮“滾雪球”效應;三是貧困人口、普通農牧民、村集體與這種模式形成利益聯結,可在鄉村振興中持續增收。
在政府和相關企業的帶動下,扶貧產業帶動效應日趨明顯。
2019年5月,陜西延安市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在洛川縣,國家級洛川蘋果批發市場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指導當地大力推進分級分揀、冷藏冷鏈、品牌營銷、精深加工為主的蘋果產業后整理工作。
“后整理就是讓蘋果穿上文化‘馬甲’,插上品牌翅膀。”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說,通過精準對接消費需求,加強人才技術引進和科技研發,增加高端優質供給,延安蘋果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相關部門發布的關于做好2020年產業扶貧工作的意見明確,今年會加強扶貧產業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貧困村“一村一品”發展。支持有條件的貧困縣創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扶貧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貧困縣縣城、重點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集中集聚。
4月8日,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村民背著射干苗等中藥材,前往中藥材基地 王全超攝/本刊
糾偏三種傾向
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階段,產業扶貧不僅要“拔窮根”,還要推動產業發展質、效雙提升,提高產業帶貧益貧能力,助力貧困戶脫貧又致富。但記者近日在部分貧困地區調研發現,有的地方扶貧產業仍發展滯后,貧困人口收益不多。
受訪基層干部和專家認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警惕和糾正三種傾向:
傾向一,產業跟風發展,同質化低效競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地方在發展脫貧產業的過程中,都曾走過項目雷同、產品“撞車”的彎路。比如,農業方面多為養殖、種植或是土地托管,沒有抓住當地特色,哪個市場反映好,就一窩蜂地種哪個、養哪個;還有的村鎮,發展出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產業扶貧項目,一個項目不行就換另一個。“看不準”“小散亂”的背后,凸顯的是缺乏產業化理念。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不少基層干部和貧困戶走進直播間,客串起賣貨主播,各類農畜產品“扎堆”上網解決賣難??梢钥吹剑谶@些產品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多,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精深加工,附加值低,市場議價能力不高。同時,受產品豐富度有限影響,外面大的電商平臺引不進來,僅靠企業、農戶自己拓展市場,顯得力不從心。
多位受訪基層干部群眾反映,在選擇、推進扶貧主導產業上,實踐中容易面臨兩個“兩難”:一個是如果不搞政府主導,困難群眾的觀念難轉變,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時機;而行政強力推動,又容易帶來“一刀切”的弊端,有時甚至會埋下價跌傷農等風險。另一個是,以農產品為主的富民產業,只有上了規模才有可能形成氣候,如果沒有前期的充分論證,協調布局產業,不但不能形成抱團優勢,反而在規模化后容易出現同質化競爭。
傾向二,大戶得發展而貧困群眾受益少的“扶強難扶弱”產業發展方式。近年來,多地都把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參與入股作為產業扶貧的模式。但記者調研發現,有的地方仍存在大戶增收、特困戶帶不動的情況。
有受訪基層干部反映,在產業扶貧中,最需要扶持的貧困戶因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和觀念落后扶持不起來,扶持大戶培養“種子選手”非常必要,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大戶履行扶持責任的意愿減弱。
傾向三,簡單分發生產資料的輸血式產業扶貧。發幾只羊、給幾頭豬、送百十只雞……在個別地方,扶貧還容易在給錢給物上打轉,貧困戶養好了就賣錢“脫貧”,養不好就再想辦法,增加了當年脫貧、次年返貧的風險?!靶∩a”和“大市場”矛盾仍然突出,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產業扶貧要“鏈”上做文章
產業扶貧是個系統工程,如今資金、技術等因素不再是群眾發展產業的最大障礙,急需的是在產業鏈上破題。尤其站在精準扶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坐標下看,更需延長生產環節之后的加工、銷售等鏈條,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精心培育,把扶貧產業做深做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等專家認為,要實現長遠脫貧,關鍵是形成穩固的扶貧產業鏈,這需要放眼長遠、提前謀劃,堅持市場思維。
——遵循市場規律,避免拔苗助長。各地政府不僅要重視布局扶貧產業資源,更要統籌協調區域內的扶貧產業布局,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
當前,不少貧困縣鄉“縣一級有龍頭企業,鄉鎮一級有規模企業,村有衛星工廠,戶有小作坊”的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產業模式,已成為產業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抓手。
從2015年起,陜西平利縣開始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并在安置社區布點小型工廠,把就業創業、招商引資和移民搬遷有機結合起來,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逐漸形成了“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路子。目前,社區工廠直接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000余人。
受訪基層干部和專家認為,延伸扶貧產業鏈,是產業扶貧健康發展、保障穩定脫貧、做到持久致富的法門。更為重要的是,對貧困群眾而言,有了穩固的產業鏈,即便收益一時受影響,來年也仍有盼頭。如此,產業扶貧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加強區域內扶貧產業宏觀調控,科學合理布局,避免一擁而上。受訪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發展規劃制訂出臺便于操作的共用優勢資源、共建產業園區、共享發展利益、共擔環保責任的政策,徹底改變片區內小而全、產業布局雷同、企業吃不飽、效益低等問題。嚴防各種浮夸規劃,杜絕各種套取扶貧資金的虛假項目。
——大力優化人才環境。貧困地區農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地方只能選取適合老年人的產業,青壯年外出打工也使得產業發展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撐。一些產業科技含量比較高,地方在推廣相關產業技術時往往因“無人可用”遭遇困難。
受訪專家建議,積極拓寬各類科技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渠道,加大對科技人才發展的資金投入,為科技人才培養創造條件。同時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帶動更多外出群眾回鄉參與或主導扶貧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群眾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主體作用,培育、打造更多真正能“造血”的扶貧產業。(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執筆:屈辰 參與采寫:周立權 張亮 何偉 陳晨 張斌 陳地 王靖)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去年次旺久米全家從西藏貢覺縣木協鄉康布村搬到拉薩柳梧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新生活。易地扶貧搬遷精準施策,就業、社保、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及時跟進,打消群眾的顧慮。
(記者王浩)近日,水利部完成2019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結果表明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生態環境整體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水土流失實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舉措,只有搬出大山,才能擺脫千百年來的貧困狀況。廣西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大省區,“十三五”時期,廣西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
地處滇東南石漠化地區的廣南縣,交通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限制當地發展的最大瓶頸。正如陸孔祥所說,在廣南,舊莫鄉只是全縣的一個縮影,交通成了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黨員不僅帶頭搞種植,還和農戶結對子,從選種到銷售全程指導。平寨村黨支部還組建了種植合作社,162戶貧困戶全部加入,收益按照“721”方式分配,即70%利潤用于貧困戶分紅,20%用于村合作社,10%用于務工農戶。
羅城縣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站站長姚寧說,2019年全縣毛葡萄產量1.54萬噸,初步形成種植、銷售、加工產業鏈,帶動釀酒、飲料等產業發展。東蘭縣林業局副局長石華說,全縣已形成油茶、板栗、核桃三大經濟林產業,2019年林業產業總產值18.14億元,6.6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獲益。
挎著水壺,拎著干糧,貴州省荔波縣架橋村貧困戶柏應權又開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當上護林員,家門口上班,一年工資上萬元,脫貧穩穩的。中西部22個省區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4.26萬億元,生態扶貧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地區林草植被持續增加,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超過4個百分點。
5月5日,在貴州省赤水市長沙鎮長興村,農戶在晾曬剛采摘的金釵石斛鮮花。近年來,赤水市積極推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引導農民在丹霞石上種植金釵石斛9萬余畝,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3月中旬,云南省全面啟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要求在6月底以前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出列貧困村、未摘帽縣全面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廣南縣曙光忠衛韭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里,最近一派繁忙景象,沒有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忙著割韭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