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5日14:52 來源:映象網
一村、一河、一社區是最基層、最一線。脫貧攻堅成色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實現,基層是關鍵。黨員干部要把對貧困群眾脫貧“摘帽”的深情牽掛,落實到行動上、體現在一村、一河和一社區的工作中。
“一村”中體現著脫貧奔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弘德村1699戶、7013人,一個典型的移民村,通過生態移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紫花苜宿、青貯玉米,創辦肉牛、羊產業、扶貧工廠,實現了整體脫貧,成功摘掉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不論是柞水木耳、云州黃花、弘德肉牛這些產業扶貧背后都體現著“史上最強帶貨官”對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防止返貧、斬斷“貧根”的深切關懷。黨員干部要從中讀懂產業扶貧重要性“密碼”,腳踏實地、因地制宜帶領貧困群眾,厘清脫貧思路、選好脫貧方法、做強脫貧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將扶貧、扶智、扶志有機結合,不斷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開出更多“致富花”,養出更多“致富牛”。
“一河”中體現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好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九曲黃河,國之血脈。沿黃流域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開展水污染治理、過度利用、堤岸加固等工作,堅決制止一切危害黃河生態安全的行為,真正把黃河生態環境保護落在實處,推進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讓“母親河”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使黃河重新煥發美麗容顏,不斷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一社區”中體現著“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兼容包蓄、和諧共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是不能落下一個民族。黨員干部要在奔向小康的“康莊大道”上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政治權益,發揮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要在脫貧攻堅征程中廣泛凝聚各民族群眾的智慧、力量,不斷以發展促團結,以團結聚民心,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在各民族兄弟姐妹幸福生活中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一個時代的畫卷,底色是人心;一個民族的復興,關鍵在精神。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時刻,黨員干部要牢記宗旨使命,讀懂“一村、一河、一社區”中的人民至上“密碼”,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繼續攻堅克難、勇毅前行,書寫屬于中華民族的新時代篇章,創造屬于14億中華兒女的美好生活。(張延良)
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6日在武漢舉行。根據《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藍皮書》,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助力防貧、防返貧的作用不斷凸顯。
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6日在武漢舉行。根據《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藍皮書》,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助力防貧、防返貧的作用不斷凸顯。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助力脫貧攻堅,鄭太高鐵鋪就百姓致富路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12月3日至4日,省委書記王國生到南陽市桐柏縣、新野縣、南召縣、方城縣調研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工作,就“十四五”規劃編制征求意見建議。
實現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成果,而是長期接續奮斗的心血結晶。當前,我國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貧困發生率顯著降低,為推進扶貧脫貧戰略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基礎。
全面推廣山西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脫貧模式,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在12月1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指出,“十三五”以來,高校畢業生累計達4088萬人,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7%以上。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同招入學政策,24個大城市中免試就近入學比例已經達到98.6%,85.3%的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或者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