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4日10:3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沖鋒在抗疫一線的“科研鐵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記事
王逸濤、王迪、王靜怡
“向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沖鋒。”2020年1月26日,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擔任組長的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向武漢“逆行”出征。
他們日夜奮戰,創新構建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和多重病原檢測三位一體的檢測平臺;他們無畏生死,奔赴一線開展新冠肺炎流行規律調查研究,為科學防控提供重要支撐;他們攻堅克難,爭分奪秒研發疫苗,為民而戰。
使命在肩,為民而戰
“必須盡快拿出最充分的應對方案。”面對迫切需要提升核酸日檢測量的現狀,剛抵達武漢的軍事醫學專家組連夜召開黨員大會,定下“全鏈條設計、一體化攻關、短長期兼顧”的指導思想,明確將疫苗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檢測溯源、專家指導、樣本采集、成果驗證、氣溶膠檢測等工作同步開展。
“看起來冷冰冰的樣本管背后,都代表著鮮活的生命。早出一份診斷結果,就早一分精準排查。”曾4次到非洲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國進行疫情防控的研究員姜濤帶領團隊連續“運轉”。
專家組依托自己搭建的全自動核酸提取平臺,利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試劑盒和全自動提取核酸方法,實現單日標本檢測能力最高達到1000份以上。
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他們把科研力轉化為戰斗力,始終沖鋒在第一線。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在負壓帳篷實驗室隔著緩沖門進行交流(3月23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專家組圍繞確保生物安全、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準確性3個環節,不斷優化工作流程和檢測方案。副研究員張曉鵬帶領戰友們迅速開展科研攻關,搭建了基于化學發光法的全自動抗體檢測平臺,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窗口期臨床診斷的精準度。
——專家組在醫院感染科病區設置了實驗室,加快推進科研進度。負責科研管理和任務統籌的副研究員張珂說:“檢測與臨床保持零距離,可以實時評估治療效果。”
——一線病理研究缺乏有效保障,祁建城率隊主動請纓,短短5天就改造出負壓病理方艙。工程師張宗興長期堅守在火神山醫院保障病理工作。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在負壓移動實驗室進行實驗(2月24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科研尖兵,向險前行
2月初,新冠肺炎病毒能否通過氣溶膠傳播,成為民眾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盡快回應社會關切,研究員曹誠帶隊進入金銀潭醫院進行全方位氣溶膠采樣。
從機關工作區到物資倉儲區,從門診區到檢驗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前)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ICU里緊張工作 (2月13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在醫院ICU病房,一名危重病人正在接受氣管插管手術,專家們超近距離現場實時采集空氣樣本,獲取了第一手氣溶膠檢測數據,為確定臨床救治人員防護措施、降低感染風險提供了依據。
為使調研數據更具有普遍性,專家組擴大調研范圍,又多次深入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以及各方艙醫院開展采樣調研,每次時間達6小時以上。
姜濤博士(左)和黎浩博士(右)在搭建的負壓帳篷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1月31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采樣點位包括感染者的床頭、散步通道、使用過的熱水器、微波爐等,有時還需要趴在公廁旁才能對排泄物進行采樣。” 軍事醫學專家組副組長、研究員曹務春說,想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他們顧不上這些,對一切毫無怨言。
為什么他們能忘我奉獻、沖鋒前行?因為他們是忠誠于黨和人民的“科研鐵軍”。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右)在搭建的負壓帳篷實驗室檢查血清分離(3月26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中國必須自主研發疫苗。”陳薇說。在武漢一線,她對疫苗研發總負責;回到后方戰線,科研團隊夜以繼日,聯合有關單位協同攻關。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推進疫苗藥學、藥效學等研究,快速完成疫苗設計、重組疫苗株構建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條件下生產制備……這是一場為了人類生命的賽跑,這是一場與病毒搶速度的鏖戰,團隊所有成員一路向前沖。
研究人員遲象陽、張夢瑤、董韻竹一起在帳篷實驗室苦戰了100多天,習慣了超負荷工作,習慣了找個地方就“瞇一會兒”,習慣了黑眼圈、掉頭發……陳薇在這幾個月時間里,生了許多白發,人也瘦了一大圈。
遲象陽博士(左)與張夢瑤博士(中)在負壓帳篷實驗室內開展抗體檢測(3月23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專家組全體成員把最熱切的科研情懷融入疫情防控最前沿,他們堅信:“為了人民,一切值得!”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在實驗室內為武漢加油鼓勁(5月12日攝)。新華社發(張振威 攝)
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成為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Ⅱ期臨床試驗啟動,中國再次領跑。
8月11日,疫苗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如今,陳薇團隊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正在境外有序開展。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專家們說這首《我和我的祖國》,將永遠伴隨他們的科研之路。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 人類的命運再次遭受挑戰 陳薇率領軍事醫學研究院專家組隨即出征 農歷大年初二連夜抵達武漢 展開核酸檢測與科研攻關 間賽跑 與病魔較量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 人類的命運再次遭受挑戰 陳薇率領軍事醫學研究院專家組隨即出征 農歷大年初二連夜抵達武漢 展開核酸檢測與科研攻關 間賽跑 與病魔較量
2020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武漢被按下“暫停鍵”。在抗疫一線拼搏奮戰的,還有遲象陽、張夢瑤、董韻竹3名女博士——她們既參加核酸檢測,又參與疫苗、抗體研究等科研攻關。
4月,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悄然撤離武漢。撤離前,隊員們認真地進行了物資清點、資料歸檔、醫院移交等工作,留下了一塵不染的醫院、隊列般整齊的醫療器械…… “實踐再次證明,人民軍隊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軍隊。李霞和千萬武漢市民餐桌不斷供的背后,是一群駐鄂部隊官兵在接力保障市民的“菜籃子”和“米袋子”。
為了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張伯禮、張定宇、陳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由軍隊抽組的軍事醫學專家大年初二緊急深入武漢,全力進行科研攻關,支援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學研究。
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消息,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一種以人復制缺陷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這是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該專利于今年3月18日申請,8月11日獲得授權。
6月29日,康希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希諾生物”)宣布,其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生物工程研究所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A d 5 - n C o V]),已于2020年6月25日獲得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以下簡稱軍委后保部)頒發的軍隊特需藥品批件,有效期一年。據悉,這款Ad5-nCoV疫苗由康希諾生物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陳薇院士團隊聯合開發。
6月2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陳薇團隊關于新冠病毒抗體研究的又一項重磅成果。3月16日,陳薇團隊研制出國內第一個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當地醫務工作者興奮地把陳薇拋向空中,慶祝埃博拉疫苗在非洲開展臨床試驗取得成功(2015年11月10日 張學文攝) 正因如此,新冠肺炎疫情襲來,陳薇帶領團隊再次創造奇跡。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漢抗疫,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談及疫苗研發,陳薇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成功進入臨床試驗,是我國科技進步的體現,也是大國形象、大國擔當的體現,更是對人類的貢獻。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4月27日晚從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生物”)方面獲悉,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下稱“北京生物”)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件,預計將于4月28日啟動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