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8日11:14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40年前,我們黨和國家作出興辦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40年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作用,在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窗口”作用,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排頭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經濟特區亦要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尚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此背景下,經濟特區要繼續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要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發揮作用。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推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實踐中,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并將其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在“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應該看到,市場體系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是更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更好激發創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有利于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有利于切實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也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環境最為活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最為前沿的地區,經濟特區率先開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具體來看,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
一是著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要優化有利于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和自主經營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使企業家形成長期穩定發展預期;更好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上取得新突破;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更多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支持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合作和競爭,切實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稅賦負擔、融資成本、物流成本等。
二是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經濟特區要不斷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暢通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三是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發力。經濟特區大多毗鄰國際市場、背靠國內市場,長期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新形勢下,經濟特區要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擴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依托自身在區位、政策、產業和制度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對接高標準的國際貿易規則,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吸引全球人才、資金、產業等優質要素資源集聚,在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與此同時,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四是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市場體系優不優、效率高不高,市場主體的感受最為真切。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進程中,要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的需要,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聚焦重點問題,積極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及時了解企業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也要多聽企業家意見和建議,以此推動市場體系不斷完善。
必須看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經濟特區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定海神針”,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走深走實。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意義,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全過程,貫穿于謀劃建設思路、制定建設方案、推進建設實施等各環節,確保其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深圳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高洪波)
近日,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提出推行強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員工帶薪休假制度,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和工會等組織應當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員工帶薪休假制度的監督檢查。
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日前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提出推行強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帶薪休假”20多年前已寫入《勞動法》,隨后出臺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對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單位職工的年休假天數進行了具體規定。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深入解讀。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就要不斷擦亮改革開放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撫今追昔,放眼未來,傳遞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特區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堅定決心。
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圍繞經濟特區建立和發展的重大意義展開了深入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深入解讀。
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特區精神、特區經驗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和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有關負責人就此展開了深入解讀。
翻開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績單,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比1985年增長31.6倍;民生領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66%;建成公園超過1000個,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0%以上……每一個數據背后都是人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折射出人民底色和民生溫度。深圳蓮花山公園有一道遠近聞名的人文風景:每逢周日清晨,很多市民就會自發匯集到蓮花湖邊縱情放歌——歌唱祖國繁榮,歌唱美好生活。
10月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了深圳等經濟特區創造的輝煌成就,并對經濟特區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明確提出,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何建華認為,經濟特區建設不單單是為了特區城市或者生活在特區城市里的人民的幸福生活。
”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國策的一個創舉,40年艱苦奮斗,40年解放思想,經濟特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海內外觀察中國改革開放,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