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16:42 來源:新華社
遠眺深圳。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新華社深圳10月13日電題: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王建華、周強、王豐
40年前,中國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它們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了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發展奇跡的嬗變。
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健康發展蹚出了新路,也為世界后發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發展方案。
改革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
深圳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一段視頻還原了蛇口工業區破土動工的場景,那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
炸山填海的開山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資料照片
經濟特區這一嶄新事物在古老大地上宣告誕生,開啟了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探索。
在傳統觀念意識里,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與市場經濟是一對悖論,是不能相容的。
年逾70的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部原總經理梁憲回憶當年遭到的非議說,國內有人甚至指責深圳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試驗場”。
中國經濟特區被賦予了突破理論認知的“試驗田”角色。
“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1992年初,鄧小平到深圳視察,給中國帶來了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春天。
如今,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逾70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2019年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
2萬張照片,85歲的攝影師李志均用鏡頭記錄了珠海的滄桑巨變。“40年前,一個警察、一條馬路、一組紅綠燈是珠海的寫照。”
如今,珠海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國際旅游休閑城市。
珠海中心大廈和遠處的澳門景象。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堅持市場化導向,是經濟特區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信條。鄧小平再度視察深圳的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沿著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方向,中國首批四大經濟特區一路闖關,從“三來一補”低端制造到自主創新占據產業鏈中高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40年來,座座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在廈門經濟特區拔地而起,產業結構脫胎換骨,跨國企業紛至沓來。廈門已從緊張封閉的海防前線崛起為國際資本青睞的開放之都。
福建廈門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英國《經濟學人》曾如此評價:“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于‘深圳奇跡’。”
“經濟特區奇跡,靠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2013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這是在長期經驗探索基礎上的重大理論總結和突破。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也避免和消除了市場經濟的先天缺陷。”郭萬達說。
“本質上是探索符合自己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他說。
創新增強自身制度生命力
在深圳的南頭古城里,南北街裝扮一新,店家們8月26日開始恢復營業。昔日雜亂的“城中村”變身為整潔的“文化街區”。
深圳南頭古城南北街示范段開街營業。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通聯
南頭古城已有近1700年歷史,被稱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改造前,這里有各類房屋近千棟,物權利益相互交錯,難以形成發展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實踐,是中國制度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創新表現。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許多西方政治分析人士斷言:“社會主義在20世紀的產生和失敗,將是20世紀留給人類的兩大遺產。”
然而,“西方斷言”在“中國奇跡”面前崩碎了。
在40年發展歷程中,中國經濟特區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各領域改革,成為展現中國制度生命力的“櫥窗”。
201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成為“一國兩制”框架下,中國建成的首個跨越粵港澳三地的超大型跨境基礎設施。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如火如荼,一個包括深圳、珠海在內的世界級城市群將崛起成為全球經濟新坐標。
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表示,經濟特區的探索發展,是通過創新不斷增強中國制度生命力的進程表現。
如今,全國的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等已達45個。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戰略協同推進。
“每個國家都應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都應通過創新增強各自制度的生命力。”吳思康說。
開放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午后的塔可墨西哥餐廳生意依舊興隆。室外,寬邊大草帽之下,顧客們享用著正宗的異國美味;室內,伴隨著動感的馬里阿契音樂,顧客們將冰爽的啤酒一飲而盡。
餐廳老板埃塞基耶爾·圣克魯斯·克萊門特來自墨西哥,他不曾想到自己在深圳一住就是10年。“深圳的文化包容,已成為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
追求經濟可持續發展,追求社會繁榮進步,追求個人幸福尊嚴,追求全人類合作共贏。在中國經濟特區發展進程中,時時處處展現著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和堅守。
在中國的經濟特區,各類文明文化在和諧包容、交流互鑒中共存,成為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詮釋。
例如,憑借對葡語系國家的地緣優勢,珠海正攜手澳門大力推進中國與拉美國家交流合作平臺建設,有望成為中拉合作的中心城市之一。
從“百載商埠”到“活力特區”,汕頭的發展與“對外開放”“僑資僑力”緊密相連。
汕頭海灣隧道。
1984年,泰國僑領謝國民回到家鄉,投資興辦了汕頭第一家外資企業。40年來,汕頭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5000多家。
廈門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學習、就業、定居。其中,僅廈門官任社區就集中居住著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人士。
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第一位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的美國人潘維廉說,美麗開放的廈門,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有著燦爛的現代文明融合。
今年以來,各國交往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但人心之間架起的文明橋梁未斷。
“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數以萬計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從深圳發往釜山,包裝箱上印著韓國古代詩人許筠的詩句。而從深圳寶安區發往法國阿維尼翁市的防疫物資貨箱上,則印著法國名言“向前走,勝利終將到來”。
“攜手抗疫,本身就是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共克時艱的生動實踐。”深圳市委外事辦副主任孫懷忠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深圳多次向國外輸送抗疫物資。深圳市外辦供圖
自1986年以來,深圳已與56個國家和地區的88座城市結成了國際友好城市。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表示,人類文明滋養了中國的經濟特區,它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近日,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提出推行強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員工帶薪休假制度,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和工會等組織應當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員工帶薪休假制度的監督檢查。
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日前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提出推行強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帶薪休假”20多年前已寫入《勞動法》,隨后出臺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對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單位職工的年休假天數進行了具體規定。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深入解讀。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就要不斷擦亮改革開放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撫今追昔,放眼未來,傳遞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特區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堅定決心。
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圍繞經濟特區建立和發展的重大意義展開了深入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深入解讀。
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特區精神、特區經驗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專家學者和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有關負責人就此展開了深入解讀。
翻開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績單,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比1985年增長31.6倍;民生領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66%;建成公園超過1000個,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0%以上……每一個數據背后都是人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折射出人民底色和民生溫度。深圳蓮花山公園有一道遠近聞名的人文風景:每逢周日清晨,很多市民就會自發匯集到蓮花湖邊縱情放歌——歌唱祖國繁榮,歌唱美好生活。
10月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了深圳等經濟特區創造的輝煌成就,并對經濟特區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明確提出,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何建華認為,經濟特區建設不單單是為了特區城市或者生活在特區城市里的人民的幸福生活。
”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國策的一個創舉,40年艱苦奮斗,40年解放思想,經濟特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海內外觀察中國改革開放,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