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11:58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10月22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采訪團走進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大運河非物質文化展館,切身感受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的魅力。
滑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黃河在此積淀了深厚的黃河文化,衍生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縣。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173項。其中,滑縣木版年畫、大弦戲、大平調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道口錫器、秦氏絹藝、安繡、故道家紡老粗布等民間工藝馳名中外。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展館利用糧倉而設,布展內容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是因運河而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示場館。該展館的建立對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艷)
本周有兩條關于文物的新聞備受關注。文物和文化遺產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關系一直備受關注。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破壞文物典型案例,揭示了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11月16日下午,“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探訪河南活動采訪團走進武陟縣嘉應觀,探索中華民族千年治水印記?!凹螒^是黃淮諸河龍王廟,但是這里所供奉的龍王爺并不是天上會吞云吐霧的神話人物,而是彪炳史冊的15位歷代治河功臣。
在進博會新聞中心一角,陸永忠向觀眾展示著他的金山農民畫代表作。陸永忠一直致力于向外界推廣金山農民畫,在世界各地舉辦自己的個展,作品在日本、印度、美國等地展出。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豪華游艇、甜蜜巧克力、奢侈華服外,高端器械、生物診斷、能源管理等,也讓人們看到了意大利產品的另一面。在去年進博會結束時,意大利駐滬總領館進行的一項涵蓋161家意大利參展商的調查顯示,86%的企業對進博會表示滿意,91%的企業表示會繼續參加進博會。
齊滿鎮打馕城按照“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進行產業化經營、規?;N售,每天打出的一萬多個馕按照批發價分發給各村選出的兩名貧困戶,再由他們拉到村里銷售。齊滿鎮鎮長艾克拜爾·艾合買提告訴記者:“打馕城總投入685萬,目前就業286個人,每天能生產1萬個馕,每天32個貧困戶從這里按批發價拿到各村銷售,每個月的收入能有1500-3000元。
原標題:《鄭州一高校社團招新請來八旬剪紙傳承人: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10月26日,鄭州某高校社團招新現場,有一排全是展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穿著紅艷艷的唐裝,面前擺著各自傳承的技藝向同學展示,讓在校大學生可以更近距離的了解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八旬剪紙傳承人介紹,剪紙伴其一生,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很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10月28日,廣宗縣東召中學體育教練、非遺傳承人孫瑞周指導學生練習梅花拳。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邢臺梅花拳引入中、小學校,融入校本課程,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