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10:44 來源:人民日報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闊步前行。
法治國家:以良法謀善治
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會堂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的民事權利保障迎來了一個全新時代。
這部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來之不易。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先后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征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建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節點上,編纂一部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時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黃薇說。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設立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實施憲法規定的特赦制度、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制度、法律解釋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保證憲法實施的法律制度不斷健全。從制定外商投資法到編纂民法典,從修改環境保護法到修改食品安全法,聚焦重要領域開展法律法規立改廢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加強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大力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開,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入額辦案、辦案擔責、有責追究的司法權運行機制正在形成。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執法司法能力和公信力,制約執法司法能力、影響執法司法公正的深層次、體制性問題逐步解決。
法治政府:嚴格執法,刀刃向內
日前,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提出了140項全國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清單。據介紹,這140項高頻的“跨省通辦”事項是在6.3萬余條網絡投票、留言基礎上梳理出來的。
讓異地辦事更方便,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著力推進職能轉變,從“簡政放權”入手,進而推動“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齊下、互為支撐的改革局面,成效令人矚目。
“徒法不足以自行”。我國大約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幾乎所有行政法規,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實施。法治政府建設的成效,關系到法治能否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政府建設步履鏗鏘有力。2015年底,《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印發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
沒有嚴格執法,就沒有法治政府。中央依法治國辦先后部署開展了法治政府建設督察和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督察和示范創建“兩手抓”的推進機制初步形成。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全面推行得到全面加強,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有力彰顯,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升。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完善反腐敗基礎性制度框架。從將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納入國家監察范圍到逐步形成“四個全覆蓋”格局,從大力推動“有形覆蓋”到走向“有效覆蓋”,構建起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真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監督之路。
法治社會:法潤人心,強基固本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真誠信仰。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了英雄烈士保護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捍衛英雄的責任和義務,為捍衛英雄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隨著這部法律的實施,“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風尚已經深入人心。以法治承載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使之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這在法治社會的建設中,發揮了法潤人心及強基固本的獨特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社會建設邁入新階段。
今年是“七五”普法規劃的收官之年,隨著“七五”普法規劃全面實施,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扎實開展,覆蓋50多家單位的《中央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印發實施,“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逐步落實,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明顯提升。
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為打通貧困地區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許多地方發揮律師參與基層治理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全國有近20萬名律師擔任村居法律顧問,為當地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現在,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熱線平臺全面建成并不斷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達4.1萬余個。
建設法治社會,重在夯實基層基礎。如今,“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理念、做法正延伸到社會治理領域,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更加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協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逐步建立,通過法定渠道解決矛盾糾紛的比率大幅提升。
(來源:人民日報)
加強生態文明立法、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米”……近年來,福建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法治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筑牢綠色發展法治屏障,福建加強生態文明立法,近年來制定出臺《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福建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4項法規,實現生態文明“海陸空”全方位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要求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確保行政權力在法治框架內運行。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確立是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全面準確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奮力開啟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法治文化“四位一體”,毫不動搖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法治理論自信、法治體系自信和法治文化自信。
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堅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國家治理體系的主體和內容,決定了政府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具體目標和重要內容,完善政府治理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步驟和迫切需要。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堅持以過程公開為重點,依法向當事人或公眾公開執法活動視頻,讓執法正義成為看得見的正義,經得起視頻晾曬、公眾圍觀。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靈魂,是科學理論的精髓所在。(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與法律教研部教授)
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我們黨正式提出“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和法治價值。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目標和總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