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5日22:58 來源:半月談
半月談評論員 王新亞
輿論場關于996工作制的討論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仍未終結,甚至不時還“高潮迭起”。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費解的現象:一個明顯違法的做法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問題上還糾纏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關聯的利益,以至于996的辯護者們即使面對大多數人認可的常識都拒絕承認。
毋庸諱言,996的辯護者們陣容是強大的,他們中不乏我們這個社會最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業家。他們的辯詞本身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又天然帶有主角的明星光環,因此具有強大的迷惑性。
不僅如此,一些人還善于占據道德的制高點,比如他們的核心“話術”是把996和奮斗聯系起來,捆綁起來,甚至唯一地等同起來。在他們的論述中,996違法、違反情理,這都不是事,只要一個“奮斗”就夠了:不奮斗,哪來的未來?不996哪來的未來?為了未來,難道不應該996?為了未來,必須996!只能996!
為了“夯實”這個邏輯,“成功者”拿自己的“忘我工作”現身說法,搬出一大套高大上的說詞和例證,連“兩彈一星”都被拿來說事。他們甚至將合法的8小時工作制作為996的對立面污名化,凡是老老實實8小時上班的就是不努力,不奮斗,求安穩,“沒有未來”,等等。這是一連串極具迷惑力的操作。只可惜這種邏輯一開始就是錯的,這個強行人為設定的公式“996=奮斗”并不存在,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推導自然只是錯上加錯。
奮斗,必須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對事業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的信心。對于企業強制推行的996而言,如果沒有制度落實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一致的剛性,沒有制度保障員工有堅實的未來,奮斗就無法存在。當員工缺乏長期合同的保障,隨時都會被裁員,沒有確定的回報來獎勵責任感,甚至連加班費都拿不到,這時候奢談奮斗無異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紅利的尾聲階段,強推996是一柄雙刃劍,以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員工,必然透支未來,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效應。
不得不說,這碗由明星企業家精心烹制的雞湯雖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顯有毒,勞動者很難笑納。還需要警惕的是,這種毒雞湯論調無異于對奮斗精神的解構,對建設法治社會的消解,它一再被端出來,將對弘揚奮斗精神的時代主旋律構成干擾,有思想上造成混亂的危險。
996不是奮斗的代名詞,它更多涉及法律與利益層面的問題。奉勸有心推動996常態化的人們:請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實實拿利益說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說詞混淆視聽,而是切實拿出能讓勞動者心甘情愿和企業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我們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奮斗精神,是對自己對家人對國家敬業盡責的奮斗精神,把這些割裂開來,奮斗精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王元明不會忘記三年前的那個早春——剛剛圓滿完成第一任駐村任務,就接到了趕赴新莊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通知。“這件事情讓我很感慨,人心齊、泰山移,不能‘等靠要’,還是要激發群眾脫貧意愿,提升脫貧能力,扶貧先扶心,脫貧先立志。
自私:不講國際交往法則 除了違背市場經濟規則、蠻橫打壓中國企業之外,特朗普政府在國際社會也無視美國責任,動輒“退群毀約”,異常任性。
原標題:“紙面服刑15年”罪犯違規入黨 責任人被嚴重警告,已官至水利局局長 內蒙古呼倫貝爾“紙面服刑15年”事件引發持續關注。上述知情人告訴記者,巴圖孟和侵吞草場補貼的方法之一是借他人名義“套補貼”。
日前,有媒體報道內蒙古呼倫貝爾男子巴圖孟和“紙面服刑15年”,引發關注。
由于此前巴圖孟和所犯故意殺人罪并未服刑,法院決定對巴圖孟和所犯故意殺人罪、貪污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5年(刑期自2017年4月11日至2032年4月10日),并處罰金20萬元,剝奪政治權利2年。9月3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呼倫貝爾政法委了解到,目前當地已經聯系公檢法、紀委監委及陳巴爾虎旗相關單位就巴圖孟和“紙面服刑”問題展開調查。
近日,《半月談》就“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心態”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份、1654名一線扶貧干部的有效答卷。下足“繡花功夫”,做好“后扶貧時期”的各項工作,穩住脫貧后續動力,才能高質量、高標準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盡管各地都出臺了各種減租政策,但因政策對私人業主缺乏激勵、租用雙方自愿協商難以干預等原因,一些個體戶和企業仍然面臨租金壓力。按說,各地減租政策應該成為及時雨,在商戶最困難的時候及時潤澤,支持商戶走過最難熬的日子。
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場大戰,又是一場大考。把推動復工復產變成表演,讓人見識了形式主義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滋生,乃至不斷變化套路包裝異化的沖動,也再次證明了破除形式主義的長期性。
4月10日出版的第7期《半月談》刊發了記者姚友明采寫的文章《“老漢緝毒隊”阻斷毒品混入物流》。全鏈條打擊犯罪,全天候盡忠職守,“老漢緝毒隊”在疫情襲來的危情時刻,再次讓世人看到人民警察的堅守與擔當。
近期,“小鎮青年”消費現象引發市場持續關注——三四線城市消費增速開始領跑,并展現出強大的消費潛力。與此同時,“小鎮青年”迸發的強勁消費力之下,提前消費、透支消費也成為他們身上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