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5日21:5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6月14日,BBC網站發表對哈佛大學論文進行事實核查的文章,認為論文的結論——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是缺乏足夠證據的。
文章報道了中國政府對于該論文的批駁,也提出一些獨立科學家對該論文的質疑。
質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質疑一:搜索詞不準確
哈佛論文的主要作者Benjamin Rader告訴BBC,“選擇‘腹瀉’這個搜索詞,是因為它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匹配度最高,所以被建議作為與癥狀相關的搜索詞”。但BBC介紹了百度公司認為搜索詞并不準確的澄清。
從2019年8月到疫情開始前,“腹瀉的癥狀”這個詞的搜索量是上升的,但是更為常見的搜索詞“腹瀉”在同期的搜索量卻在下降。
BBC記者還嘗試用“發燒 ”和“呼吸困難”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去年8月到疫情暴發前,“發燒”與 “咳嗽”的搜索量小幅上升,“呼吸困難”的搜索量有所下降。而在英國一項針對近1.7萬名新冠確診患者的大規模研究發現,腹瀉只是第七位最常見的癥狀,遠低于前三位:咳嗽、發燒和呼吸急促。
質疑二:停車場照片并不能準確反映停車情況
BBC文章表示在美國廣播公司最早發出的所謂獨家報道中,停車場圖片的因為拍攝角度是被部分遮擋的,這意味著無法準確統計停車數量,而且天佑醫院還有一個地下停車場。地下停車場能從百度的街景功能上看到,但衛星照片只能拍到入口。
論文的作者之一Benjamin回應說:“我們肯定無法在研究的任何時間段內觀察到地下停車數量,這也是此研究的局限性之一。”
△推文:哈佛大學的報告涉及觀察醫院停車場的部分是有根本缺陷的,并沒有把地下停車場考慮進去。圖為天佑醫院地下停車場的入口。在2017年它是停滿車的。
質疑三:對醫院的選擇
兒童很少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但論文選擇的醫院中有一所是婦幼醫院。
考慮到以上的缺陷,BBC文章認為所謂“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這一結論是缺乏足夠證據的”,“對于病毒在武漢的早期傳播,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該文章發表于BBC網站的事實核查版塊,這一版塊專門對各種假新聞和陰謀論進行辟謠和事實核查。
但是記者發現,哈佛大學的研究一經發表就幾乎被各國的所有主流媒體廣泛報道,還被一向支持“甩鍋”中國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轉發,光特朗普的一條推文就獲得了3萬的轉發。而截至發稿時,BBC的辟謠文章在推特上只獲得了155次轉發。(總臺記者 王璇)
(編輯 程程)
擇一事,從一生,在勤學苦練中傳承“匠心”,這是對河南中煙南陽卷煙廠電工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楊光露的寫照。楊光露借助創新工作室開展“創新藍海”“榜樣發展”“精英騰飛”等多項計劃,形成了“敢創新、能創新,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工匠團隊”。
[環球時報記者 于文]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病毒溯源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關注,國際上不斷出現關于疫情暴發時間、地點的報道。
/知網 據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創刊于1994年,是由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法學為主的社科類理論期刊。《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系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法學為主的社科類理論期刊。
11月18日消息,近日,浙江工商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引起熱議,題目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后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論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導致格力電器產生內部人控制,主要表現為:董事會權力失衡;向關聯方輸送利益。澎湃新聞注意到,該論文系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專業研究生陳舒心的碩士學位論文,提交日期為2020年1月,指導老師為謝詩蕾。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于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在西藏,有一位被譽為“青稞之父”的育種專家,他選育的新品種“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種,占青稞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尼瑪扎西把一生都奉獻給青藏高原, 踐行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說,他們通過分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大都會地區早期新冠病毒陽性樣本,發現大部分樣本的基因序列與源自歐洲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表明洛杉磯早期新冠病毒可能主要從歐洲傳入。研究稱,82%樣本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源自歐洲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這表明洛杉磯的新冠病毒主要與源自歐洲的病毒相關。
研究生應簽署學術誠信承諾書,導師要主動講授學術規范,引導學生將堅守學術誠信作為自覺行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要嚴格把關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寫作發表、學術水平和學術規范性。
給予導師決定研究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前提是保障學生“申訴權”。要給予導師決定博士生、碩士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首先就要明確這種自主權該如何發揮,并建立配套機制防止權力的任性。
”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70多年來,我國累計培養了1000多萬名博士、碩士,今年在學研究生將達300萬人,已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經過70多年的奮斗,我們構建了比較完備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高層次人才的自主培養,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和國家戰略發展。